首页

搜索 繁体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46节(1 / 2)

&esp;&esp;“若不是你提醒,恐怕咱这辈子都捉摸不透其中的道道。”

&esp;&esp;“当初赵瑁案的涉案人员如此之多,咱心里就很奇怪,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esp;&esp;“今日总算是有了答案。”

&esp;&esp;“是咱的恶政,逼迫着他们结党。”

&esp;&esp;“等这件案子爆发,他们的政敌又联合起来落井下石。”

&esp;&esp;“或许很多人都是无辜被牵连进去的……不,不是或许,是肯定如此。”

&esp;&esp;“还有前两年咱巡视地方,每次咱都能轻易发现部分官吏的小尾巴。”

&esp;&esp;“派人去查的时候,几乎都是一查一个准,很容易就能揪出一大串贪官污吏。”

&esp;&esp;“当时咱还以为是蒋瓛和锦衣卫能力出众。”

&esp;&esp;“现在想来,咱这是被人家给利用了啊。”

&esp;&esp;额……陈景恪有些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esp;&esp;老朱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了。

&esp;&esp;就他的铁腕统治,动不动就抄家灭族,有几个官吏敢公然结党的?

&esp;&esp;尤其是赵瑁案,发生在大明初建时期,不太可能是廷推造成的。

&esp;&esp;更何况,这个案子直接将朝堂给清空了,人人自危。

&esp;&esp;大家自保都来不及,谁敢在这个时候搞党争。

&esp;&esp;前两年反腐,确实有力量在推动。

&esp;&esp;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党争,而是革新派和保守派互相打击的结果。

&esp;&esp;不过他也没有安抚老朱,因为这两条政策,确实让官吏之间有了党同伐异的趋势。

&esp;&esp;尤其是朱标当政这几年,他希望通过柔和的手段,建立健全国家各项秩序。

&esp;&esp;营造一个正常有序的君臣氛围。

&esp;&esp;只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esp;&esp;在廷推和打击党争这两条政策的驱使下,他的一系列善政,给百官创造了结党的机会。

&esp;&esp;不过还好,老朱尚在,朱标本人也是英明的君主,百官也只敢私下搞小动作。

&esp;&esp;不敢明目张胆的搞党争。

&esp;&esp;可恶果还是很明显的,那就是百官已经意识到,只有结党才能在朝堂争取利益并存活下来。

&esp;&esp;在面对竞争对手的时候,他们抱团。

&esp;&esp;当竞争对手是皇帝的时候,他们更会抱团。

&esp;&esp;就连从来都不站队的孔家,都在这次变革中,站在了保守派一边。

&esp;&esp;这才有了现在理学空前团结的局面。

&esp;&esp;他们内部之间,肯定是有竞争的,还很激烈。

&esp;&esp;可是在面对皇权的时候,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

&esp;&esp;当然,将这一切的恶果,都归结于老朱和朱标是不应该的。

&esp;&esp;可他们的行为,却在事实上造成了这个结果。

&esp;&esp;不过陈景恪并没有将这些话说出来。

&esp;&esp;一来老朱已经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后续肯定会改的,没必要再苛责于他。

&esp;&esp;二来朱标也是无意为之,更何况他已经这样了,随时都可能退位。

&esp;&esp;还是给他留点面子吧。

&esp;&esp;等后续这两条政策废除,大明的官场习气慢慢被纠正。

&esp;&esp;就不会再出现,前世明朝中晚期那种党争局面。

&esp;&esp;就让这个微不足道的小黑点,掩盖在历史长河里好了。

&esp;&esp;想到这里,陈景恪说道:“结党可以很唯心,很容易扩大化不可收拾。”

&esp;&esp;“历朝历代虽然打击结党,却从来不将之摆在台面上。”

&esp;&esp;“更不会主动去搞扩大化,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esp;&esp;“陛下打击结党的想法是好的,只是手法有些瑕疵。”

&esp;&esp;“所幸还没有造成恶果,找个机会将这两条政策废除即可。”

&esp;&esp;朱雄英眼珠子一转,忽然说道:“这两条政策也不是没有好处。”

&esp;&esp;三人都看向他,等着他的高见。

&esp;&esp;朱雄英嘿嘿笑道:“如果不是这两条政策,理学派怎么会如此团结。”

&esp;&esp;“咱们的计划,也不可能进行的如此顺利。”

&esp;&esp;明知道他是故意安慰自己,老朱还是笑道:

&esp;&esp;“哈哈……乖孙你这么一说,咱这心里好受多了。”

&esp;&esp;众人都笑了起来。

&esp;&esp;有一说一,还真是如此呢。

&esp;&esp;第460章 kong家必须消失

&esp;&esp;老朱是什么人,之前只是没想到罢了。

&esp;&esp;陈景恪帮他指出问题所在,很快就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esp;&esp;“此事咱知道该怎么办了,等过一些时日连理学和孔家一起解决了。”

&esp;&esp;闻言,马娘娘、朱雄英、陈景恪三人,已经大致猜到他要做什么了。

&esp;&esp;对于这个处置办法,他们也觉得挺不错的。

&esp;&esp;既然你们跳出来挑战皇权,那背点锅是理所应当的。

&esp;&esp;之后他们又讨论了一些细节,才各自散去。

&esp;&esp;老朱和马娘娘一起回了寝宫。

&esp;&esp;马娘娘屏退内侍,从枕头下面的暗格里,取出一个上锁的小箱子。

&esp;&esp;打开里面是厚厚一沓文稿。

&esp;&esp;老朱从箱子里拿出几页白纸,开始做记录。

&esp;&esp;内容正是陈景恪方才所讲的东西,并且他还给出了自己的点评。

&esp;&esp;大意就是,告诫后世子孙当引以为戒,绝不可犯此类错误云云。

&esp;&esp;马娘娘则在一旁补充。

&esp;&esp;用了小半个时辰,才将这些东西写好。

&esp;&esp;老朱将纸递给马娘娘,笑道:“又给子孙留下一笔财富。”

&esp;&esp;马娘娘接过那几页纸,小心的放在箱子里,然后上锁藏好。

&esp;&esp;这才打趣的道:“不难受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