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911节(2 / 2)

事情。

不得不说,相比较后世的乐高,其实不需要钉子来建筑的榫卯建筑反而更像一种大型玩具。

混凝土与早早准备而来建筑在几天时间里便搭建起了一座中式风格的行宫。

当然,说是行宫,实际上只是一座占地亩许的正屋罢了。

朱高煦与朱棣各自睡在左右两侧,中间的正厅则是二人议事的地方。

门一打开,向外十几步步便是临时修建的丈许高水泥墙,用来抵挡风沙。

至于盗贼,整个轮台县几乎都被朱高煦指挥推平了,这些夯土的屋子虽然也坚固,但始终比不得后来修建的生铁、混凝土房屋。

太学之中,专门有建筑学院,测试的就是房屋对天灾的抵抗。

大明朝如今的混凝土房屋强度搭配榫卯结构,防御五、六级地震不是什么问题。

不过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朱高煦记得明代中后期关中平原爆发了一场特大地震。

全国一百零一个州县遭受了地震的破坏,分布于陕、甘、宁、晋、豫五地。

根据各县州府志记载,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约为八十三万人。

朱高煦记得这件事情是发生在嘉靖年间,也就是差不多一百多年后。

能在这种时代造成如此伤亡的灾难,可见其威力之大。

“治理整个西域,所需要的吏员恐不下五万之数。”

朱棣靠在椅子上,看着朱高煦对三个府下旨意,他开口继续道:

“西州三个县想要治理起来倒也容易,但其它地方还是得等铁路修通才行。”

“你大可以将担子放下些,没有必要将十几年的担子都担在自己身上。”

朱高煦这些日子的劳累,朱棣都看在眼里。

身为一个皇帝,能如此亲力亲为,这对朝廷和百姓是好事,但由于朱高炽的事情,朱棣总是担心朱高煦的身体,所以不免关心起来。

面对这关心,朱高煦轻笑道:“老实说,这些日子反倒是我最不累的时候。”

“在这里,倒是给我找出了几分当年在吉林城的感受。”

朱高煦说罢,他与朱棣纷纷爽朗笑出声来。

笑声停下后,朱棣这才道:“你治理天下,我是很满意的,你的吉林城能如此富庶,虽然有朝廷帮持的原因,却也脱不开你的政策。”

“这天下事情,你了解的远远超过我,我不必多嘴,但你的身体还是得照顾好。”

朱棣长叹一口气:“我可不想继续体验一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经历,你上点心吧。”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