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板上画出优雅的拱券曲线,用沉稳的声音解释“两个独立的弧,相互支撑,才能构成一个稳固而能够承载重量的结构”时,她的心像被什么轻轻撞了一下。
她下意识地摩挲着中指上那枚素圈戒指,内壁刻着的“0180”仿佛在发烫。耿星语那个关于经线圈的、理性又浪漫的比喻,与眼前这个古老的建筑原理奇妙地重合了,却似乎更添了一份工程学般的坚实感。
她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将这个“更坚实”的发现分享给屏幕另一端的人。
耿星语听完语音,那头沉默了几秒。黎予几乎能想象出她微微偏头思考的模样。然后,回复来了:『嗯,比我的比喻更坚实。』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认可,却像一股暖流,让黎予一整天都忍不住嘴角上扬,连窗外沪城惯常的阴天,在她眼里都变得可爱起来。
这种被理解的喜悦,催生了一种奇妙的动力。
她开始下意识地在逛博物馆、看艺术展时,不再仅仅停留在“这幅画真美”的感叹,而是会更主动地去留意画面的构成、色彩的运用、光影的处理。
她会对着莫奈的睡莲,试图理解那种模糊边界的光影魔法。她会站在抽象画的面前,努力感受色彩与线条本身的情感张力。
这一切,只为了在耿星语偶尔聊起相关话题,提到“互补色”、“空间张力”或是“笔触情绪”时,自己能不再是那个只能回以“哇,好厉害”的单纯倾听者,而是能稍微听懂那精准评价背后的逻辑,甚至能笨拙地、尝试性地回应一句自己的浅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