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文化规训、丧失本土文化主体性的困境[1]。
秦世勋曾在发文中写到:此类现象本质上是数字时代文化主权与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新挑战,需通过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提升公众媒介素养等措施予以应对。
但江晏清觉得,单靠技术手段治标不治本,提升文化自信,打造诸华品牌,才是重中之重。
真要抵御外部资本通过信息媒介实施“远程养殖”,还需从文化根基、传播手段和制度保障,三方面构建防御体系。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通过教育体系重塑公众的文化认同,既要在中小学课程中系统讲解《礼记》、《山海经》等典籍蕴含的哲学智慧,也要借助数字技术将敦煌壁画、非遗技艺转化为沉浸式体验,让年轻一代在互动中感受文化生命力。
针对网络空间的文化渗透,需要完善算法监管机制,以打破信息茧房,通过“清朗行动”清除历史虚无主义内容,同时支持国风游戏、汉服ip等本土化数字内容创新,形成文化输出矩阵。
再建立文化主权保护的长效机制:立法层面制定《文化安全法》明确网络内容审核标准,产业层面设立专项基金扶持乡村文化振兴项目,技术层面推动元宇宙、区块链等工具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多维度的文化自信建设,不仅是对抗资本殖民的盾牌,也是让诸华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持续焕发活力的引擎。
江晏清曾经和宿棠月讨论过这个话题,宿棠月整理资料后形成议案,已经提交给委员会进行审查和公示,成为下一届帝国议会的热门话题。
宿棠月被江晏清顺毛了,心不在焉地听着台上两人哔哩吧啦,耳边只有江晏清的呼吸声,和自己的心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