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着一丝敬畏和忌讳, 不把事情做得太绝。
&esp;&esp;谢双瑶呢,她是很想假惺惺地表演一番对人性的信心的,但她是个很实在的人, 谢双瑶认为黄谨和徐子先的说法,在他们的经验里也都是对的, 毕竟敏朝衙门里又没有纪检委什么的机构, 御史台更多的还是结合舆论的政治斗争舞台。所谓的风闻奏事, 只是皇权对抗相权,相权内部斗争的工具而已。厂卫制度, 算是兼顾了一部分纪检委的职能, 但肯定没有后世那样的正规。
&esp;&esp;纪检委不是万能的, 但没有纪检委则万万不能, 谢好学这批更士, 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被抽调出来,经过几年的光景,逐渐成形的。这批更士的政审分都很高,大多数都是孤儿出身,所以姓谢的很多,可以说是一支谢家军了。
&esp;&esp;他们同时也要上更士的专门学校,接受准军事化管理,同时针对买境之外的地方势力展开情报收集工作。当然,对境内吏目的调查也几乎是公开化的,谢双瑶之前在《吏目参考》上发过一篇文章,同时也下发了公文,解释了买活军的举报建议制度——凡是认为现行体制存在缺陷的,都可以给专门信箱写信,而对于上司以及周围同事的不法行为,自然,买活军一向是有举报制度的。而且,若是敢于实名举报,案件会更加受到重视,查实之后,举报人加的政审分也更多。
&esp;&esp;围绕着这套举报、建议制度,在行政上支付了更多成本,雪片般的信件很快就让文书们都快不堪重负了,吏目们只能采取一些甄别方式:匿名举报的优先级肯定是低的,职务低的亲民小吏,优先级也不高,除非是针对他的举报较多,才会挪出精力去处理,总的说来,目前谢好学一帮人只能先从针对大官的举报开始,实名举报认真处理,匿名举报也要花费一些精力去查实,还要定期整理举报内容,向谢双瑶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