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还真开起来了?”佘姆妈心动之余又有些忐忑,“只是有一点,如何向小黄他们说呢?我这来也不是自己来的,是他和那什么部长,好大的官儿打了招呼,给我弄来的——”
&esp;&esp;“便是因为和大官有了牵连,便更是要谨言慎行,”常平康便有些诡秘地压低了声音,“招姆妈你进来,要较真了说,已经是不合规矩了,若是叫他们知道,日日还有卤味往外卖,还不知道要说出什么话来!越是大官,就越有眼睛盯着呢,俗话说,杀鸡给猴看,姆妈你仔细琢磨琢磨,是不是这个理?虽说眼下还没听到什么传闻,可若是已经有闲言碎语,那可就晚啦!”
&esp;&esp;这话,在此时说来方才算是有了火候,若是常平康板着脸将佘姆妈叫来一顿训斥,佘姆妈是一定要和他吵架的,因为她行得正坐得端,的确自认为没有占公家什么便宜,你越骂她,她就越要证明自己的清白,这种事掰扯到最后,常平康一定是把黄谨、佘四明往死了得罪,他如何能吃得了这个亏?
&esp;&esp;如此酒后一番推心置腹,又有了开饭铺子的饼在前头,佘姆妈再听常平康这样讲,便立刻明白,自己怕是做事不谨严,给几个晚辈添麻烦了,当下羞愧得无地自容,忙道,“还有这样的话!常组长放心,我这摊子一日不支起来,一日再不往外卖鸭头了,只不给他们抓到什么把柄便是了——”
&esp;&esp;如此,便更添了要出去开饭铺子的心,如此方可把事情做圆了,弥补掉最后一丝违规的破绽,常平康等的也就是她这句话——不论饭铺子最后如何,这尊大神是请走了,宁可每日去买饭吃,也不必再和这个地位极其特殊的手下打交道。其余对连翘、黄谨等人的麻烦,也就消弭于无形了。
&esp;&esp;上位者一个念头,底下人便要添了这许多绸缪。常平康从云县调过来之后,便感到工作实在不容易开展,主要的原因,就是佘姆妈的身份实在特殊,对于黄谨、佘四明等人都算是长辈,她每天除了做饭之外,就忙着捣鼓卤货生意,并不帮忙做其余杂活,几个专家当然没有感觉了,甚至他们就是找佘姆妈来做饭的,也没想着让她做别的。
&esp;&esp;但,这部分活计实际上是要由常平康和小梁子一起分担的,常平康一个组长,还不如佘姆妈这个组员做得多,他心里如何好受?因此虽然之前被连翘训斥了一番,但这个脓包被挑破了,常平康心里实在是很畅快的,第二日起来,他先是出面帮佘姆妈谈了价格,又添置了一些家什等等,通过促进会的关系,联系了中人来,带着佘姆妈去跑腿登记,自己转身去街市上买了菜,让小梁子打下手收拾——今日佘姆妈若是回不来,常平康自己也会做菜的——
&esp;&esp;回到屋中之后,将这段时日以来的遭遇仔细想了想,又拿出一份《吏目参考》,仔细将一篇‘广开言路、检具不法、查缺补漏、巨细匪遗’的告示反复看了几遍,还是下了决心,写了一篇文章,袖着出了门,投入邮筒中之后,看看时间还早,便掸了掸身上的衣服灰尘,往城边一座院子里走去,参加‘清净长寿权益促进会’衢县分会的日常活动。?
&esp;&esp;第361章 清净长寿促进会(上)
&esp;&esp;即便是来到了仙界, 可只要人还是活人,那就总有些事情是换汤不换药的。眼下在买活军地界里,取代了同乡会馆、同业团行的, 正是种类繁多的促进会,这种组织对百姓们来说是一种刚需,尤其越是身在外地, 就越是要找到一个组织。
&esp;&esp;流民们到了某一地,第一件事就是按籍贯去找促进会,哪怕促进会什么忙也帮不上, 能有个地方说说家乡话也是好的, 更何况, 促进会大多数时候还是很有用处的, 至少能给予这些流民们他们最需要的东西——对于前程的毫无保留的指点,人在异乡, 最怕的就是因为不懂得规矩, 被人坑了, 而促进会起到便有这种避坑的作用, 还有介绍工作、介绍住处等等帮助,都能让一个忐忑的流民在买活军这里,迅速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
&esp;&esp;同乡促进会是如此, 同业团行, 在买活军这里的发展也比较兴旺,而且团行的内容和原本敏朝行会并不相同——敏朝的同业行会, 主要是互通有无,讲讲这一行的大势, 调停冲突、协调价格, 让本乡的行业不要受到外来同行的冲击, 可以长久地发展下去。
&esp;&esp;而在买活军这里,同业团行,很多时候都是由外地的商户组成的,他们受到买活军这里‘钱淹脚面’的吸引,想要来此经商,不过,很多行当的技术已经受到了买活军的冲击,这些商人第一件事就是要设法跟上买活军这里的技术,尤其是延揽到一些从买活军的专门学校中毕业的技术人才。
&esp;&esp;所以,同业团行的聚会,是买活军这里学习氛围最浓的聚会之一,若是外人前往,说不得还要以为是夫子、山长和家长之间的会议呢,大家在谈的,无非便是几个内容,第一,如何去招聘专门学校毕业的优秀生员,第二,如何把自己的心腹和子侄送进学校中读书,第三,如何鞭策这些小畜生们好好上进学习——有时候,由于第三点推进得不算顺利,那就还有第四——自己如何读书,如何学习,如何去弄明白买活军的新技术中蕴含着的道理。
&esp;&esp;除了这种以劝学为主题的同业团行之外,还有一些因为身份云集的人们所开的促进会,放足促进会开设得最早,而且有郝嬢嬢这个金主,她们的活动是相当广泛的,此外,在女娘中还有离婚妇女权益促进会,主旨是帮助一些主动离婚,或者被迫失婚的妇女,如何重新适应社会,并且走进社会。这个促进会在外地流民中也有一定的市场,至于本地的妇女,她们很少有需要促进会帮助的地方,便是离婚了,也可以很快再嫁,所以参加这个促进会的热情不算太高。
&esp;&esp;阉人们所属的清净长寿促进会,创办者是王知礼王大珰,这位大貂珰因此在阉人中颇有些万家生佛的味道,私下已有阉人给他立了生祠——王大珰不仅仅是在买活军这里创立了一个促进会,而且,他还做了很多实事,譬如招揽京畿一带不得入宫的自阉,还有宫中犯事被撵出来,流落街头的宦者(如常平康),陆陆续续运送了近万人来买活军这里。
&esp;&esp;对于这些阉人来说,这就等于是救了他们的命,因为阉人在找工作上有很大的劣势——使唤阉人,是皇室的特权,权贵、富商私下收用阉人,不管是不是他们组织阉割,若是被查出来,那都是近乎谋逆的罪名,因此,阉人若是去做别人的奴仆,一旦被发现了,有被灭口的危险。若是要为奴,最多都是在乡旮瘩里,被土财主收进内院做活,一辈子都没有多少外出到城镇的机会。
&esp;&esp;做不得奴仆,身上又老带着异味,跑腿也不太有人愿意差使,商铺也不会收用,做力工,行会也看不起你,不收你,都是家里穷得无田种,才被迫去做阉人的,可以这么说,一个人,一个家庭,若不是被逼到走投无路,是不会自阉的,而倘若这最后一条路也没有走通,自阉后也没有能够投靠到门路,进宫去的话,那么这个阉人除了慢慢的饿死,似乎也没有什么别的出路了。
&esp;&esp;这些年来,北方连年天候不好,京畿一带到底有多少这样只等着慢慢饿死的自阉户,这数量是说不清的,一说是有几十万人,这个说法让人很不愿相信——虽说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