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74节(4 / 5)

卷饼,实在是很实惠的。”

&esp;&esp;“那等做工的大汉呢,行事粗豪,也不在乎一两个子儿,那就来两个鸡蛋,两套饼子,这样算下来七文钱,比吃粽子更饱,口味还更新鲜丰富,而且天热,粽子不如这个开胃。那么鸡蛋市售一般一文一个小的,一文五一个大的,你这里两个三文,一大一小,鸡蛋上暗中就又赚了半文钱了。”

&esp;&esp;到底是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这话一听便知道是老饮食了,庄子极有茅塞顿开之感,又忙解释自己为何没有做鸡蛋——因《买活周报》中对于这味小吃的介绍,只写了肉馅,庄子便照本宣科,对于鸡蛋、糯米的加入,全家人还真没想到那块去,一味的只在肉馅上下功夫,原也做过了煎荷包蛋,却又觉得和饼子不算太搭配,又觉得炒蛋费油,还不如肉馅来得更有噱头云云。

&esp;&esp;说着,便忙取来了剪报本给客人观看——这剪报本,也是如今买活军这里的一大风尚了,有时候朋友相交,一个重要的步骤便是交换剪报本,民间有个说法,这样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志趣,比如庄子的剪报本,上头最多的就是各种小吃做法的记载,他还有一本小说话本的剪报本,是另外放置的,对于其余什么政治经济,完全是漠不关心的态度。

&esp;&esp;“六姐菩萨原在的仙界,必定是物产极其丰富的地方,因此报纸上的食谱,都是不吝油盐,也不讲究能不能吃饱,以我所见,唯有浆水搅团那几期的食谱是最实惠的。我们做报纸菜,还是要多思考,多结合实际,否则,也不过只是家常吃食,摆摊时靠着报纸食谱的噱头,火上一波而已,想要靠它细水长流做成招牌菜,却是不能的。”

&esp;&esp;这些理由,原也在客人料中,像他这样走南闯北的人,老于世故,对什么事都是眼睛一捞便能大略猜出大概,光光是复原报纸菜谱遇到困难的事情,也不是头一回了,不过,他原本不在买活军地界,对于报纸并不能如期买到,少不得要错过几期,这一期的菜谱,之前便从未见过,当下便向庄家父子借了笔来,抄写了一份,自己收好,笑道,“有了这份笔记,临城县我便算是没有白来啦。”

&esp;&esp;像他这样有本事的人,走南闯北,当真是一身的本事,便是流落在外地,要找个饭辙也轻而易举,这不是,现下庄家便对他十分感激崇敬,也颇想结交一番,庄掌柜力邀他留下用饭,又恭敬请问他的姓名——虽然对于敏朝的名人,庄掌柜是没有见识的,但他心底已经俨然把这位热心而又有见识,不吝指教他人的客人,当作一个江湖奇人了。

&esp;&esp;“某姓徐!”客人也不推迟,爽朗地笑了起来,他笑起来便可看出真实年纪了——其实也不过就是三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岁数,满腔的抱负,都写在了眼角的皱纹里。

&esp;&esp;“江阴游子,徐振之!”

&esp;&esp;第345章 专栏大作家

&esp;&esp;要说徐振之此人, 在江阴之外,也已还算是有些名气的了,尤其是《买活周报》的读者, 对于江阴徐氏,更是颇有印象。少年庄子先是惊喜地叫了起来, “江阴徐!先生莫非就是周报上连载游记的江阴徐侠客吗?”

&esp;&esp;一说这个徐侠客,连庄掌柜也是呀了一声, “有眼不识泰山!失敬, 失敬了!没想到今日能有这样大的缘法——徐先生若不嫌弃,便尽管在我们临城县居住一段日子, 我们临城县虽小,但也有几座山水可以一看,不输给三清山、江郎山、虎夷山多少的!”

&esp;&esp;说着,便要强拉着徐振之去他家那两层的水泥房住, 一叠声叫伙计回家报信,让他娘子下值回来之后立刻收拾房屋, 徐振之没料到自己在买活军地界, 稍微一显露行迹, 便惹来如此轰动, 心下也颇为诧异, 暗道,“我这一路走来, 于之江道也不是没有显露姓名,除了那些书生之外, 没人知道江阴徐侠客的笔名, 一入买境, 便连个小摊主都做得好剪报本, 写得一手好硬笔字,可见买地文华荟萃,连贩夫走卒都可知书达礼,乃古今第一教化所在,这话真不是胡乱吹嘘的。”

&esp;&esp;“看来,光是买活军这里,我便可写好些游记了呢,便把入买后所尝到的新鲜小吃,其中的得失记叙下来,敷衍一番,便又是一篇不错的专栏文章了。”

&esp;&esp;原来这徐振之虽然是第一次入买,但和买活军的交集,却是一年多以前便已开始了——徐氏是江南的望族,临城县的这一支徐姓,已算是比较普通的了,不过是占了个人数多而已,江南一带,徐家实在是名人辈出。

&esp;&esp;徐振之所在的江阴徐氏,更是数百年来传承不绝的大家,正所谓三代以上,方知穿衣吃饭,徐家风光了十代以上,子嗣于功名便丝毫没有汲汲营营的操切,而是各有奇志,徐振之的奇志,便是要游览天下山水——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这便是徐振之年少时便立下的大志。

&esp;&esp;等到他父亲去世,徐振之守孝三年之后,便踏出江阴,于江浙一带游历,至此已经有十五六年的时光了,他应该算是如今敏朝第一奇人了,于功名无心,更不安享富贵荣华,只是一心一意考察地理,将游历作为自己人生终极目的,而不是如世人一般,将游历当作是顺手一为,偶尔一行之事。这十几年来,徐振之走南闯北,江浙一带,他是几乎都走遍了,北方的名山五岳,也一一周游,可以说是天下第一个见闻广博之人,更是本朝的地理大家。

&esp;&esp;不过,在他向《买活周报》投稿之前,徐振之此人之奇,也就仅限于徐氏亲友、江阴名士往外传颂,民间百姓自然是一无所知。徐振之本人也不在意,他四处游玩,也不是为了扬名立万,更不缺那么一些浅名带来的薄利,徐家家财万贯,再加上徐振之本人也颇有一点本事,外出时蹭吃蹭喝,或者如此刻一般被本地百姓奉为上宾的事情并不在少数,小日子本就十分滋润,至于一些名声——徐振之自己都不觉得自己做的事有多么的正经,又怎么想过去图谋名声呢?

&esp;&esp;不过,虽不图名,但笔记写了出来,总是想要给更多的人看到,自己集结出版,这是一条路子,而徐振之在路途中不断接触到《买活周报》的报纸之后,不免就萌生出了这样的想法:如果能在报纸上刊载,那么,岂不是比自己刊发了到处去送人要更好呢?毕竟,出版一册游记,花费不少,销路却是很难说的事情,真正有闲钱去买书的百姓能有多少?一张报纸,至少能传遍几省,好歹也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文字呢。

&esp;&esp;有了这样的想法,徐振之便将自己这些年来写的游记中比较出色的一些,做了些适合《买活周报》的润色,譬如把文言文改写成了白话,这样誊抄出了四五篇文章,准备往《周报》寄去投稿了,临寄信以前,他心中其实一点把握都没有,想来如他这样欲要扬名的读书人,一定是车载斗量,内容上也一定各有机杼,徐振之几篇讲述地理、景致的小文,如何能说是得到编辑的青眼呢?

&esp;&esp;也是因此,他在署名时丝毫都不谨慎,大笔一挥,便署了‘江阴徐侠客’这五个字——江阴徐这三个字是不能省的,因他出门在外,便是时常往家里报信,信件也有可能在半途丢失,这《买活周报》在江阴也有得卖,若是稿件被刊登的话,江阴的亲戚们自然知道这江阴徐是谁,至于说锦衣卫会不会因此盯上了他治罪……不好意思,徐振之连童子试都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