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人也不觉莞尔,虽然不敢在公开场合过分亲昵,但还是借着披风遮掩,握住了黄太太的腰,笑道,“我还有一番话要嘱咐你,我们此去敌境,固然是要处处小心,但也要不负陛下、九千岁、义父等对我们的厚望,买活军治下犹如铁桶一般,情报是极其难得的,谢六姐信用的多为女娘,而我因为是男儿身的缘故,自然不好往前凑去。”
&esp;&esp;“况且,我要奔走外务,留在这几座城池的时间并不是很多。我知道你贤良淑德,在外抛头露面是委屈你了,但既然到了那里,代表的便是我们厂卫家女娘的脸面,可不能让买活军的女娘小瞧了去,虽不说是事事争先,但也要让他们知道,咱们厂卫的女娘也是出得厅堂,万事都不弱于人。”
&esp;&esp;“倘有机会结交买活军的女娘,也不要错过这样的机会。务必要在买活军内,埋下一批暗地里忠于厂卫的钉子。为此也不妨诈做欢颜,与她们周旋敷衍,甚至是假意屈从,敬拜谢六姐,也是顾不得的。”
&esp;&esp;“我知道这样委屈了你,只是你我世受皇恩,此际不当计较个人得失,为九千岁抛头颅洒热血,也是在所不惜。我事前亦已和义父打过招呼了,你到了买活军治下,自可放手而为,可明白了?”
&esp;&esp;夫妇二人心知肚明,在武林的家人中,已有厂卫掺进来的沙子,而如今这些随身近侍也很难说是能完全放心,便在此处,说话也是滴水不漏。但黄大人的用意,太太已是尽知——黄大人如今受到的监视自然比太太更严,而且他说得也对,自家要在武林和衢县之间来回,倘若有心投靠买活军,在买活军内不可没有人脉,这些事交给黄太太来经营是再好不过的了。
&esp;&esp;此时知道丈夫已为自己打过了伏笔,可见对自己素来的品性是何等了解,又对自家的能为有多少信心,黄太太心中实在欢喜,面上却自然不露分毫,和黄大人一唱一和,说得严丝合缝,也不管有没有人在看,反正演一出戏便是了。他们现下坐的便是自家房顶那一块,木板房又多缝隙,可传声,说不准就落到了楼下那几房下人的耳朵里呢?
&esp;&esp;此地仍不是彻底长谈的所在,二人说到此处,便不再往下说了,而是又说起周小娘子一事,黄太太道,“我自然知道该如何劝她,你放心好了。不过,以我所见,此事倒未必能成,一来吴兄弟心底喜欢买活军那样的女娘,这是不好勉强的,二来,我看那周小娘子不是自立的人,若她知悉其意,晓得吴兄弟希望妻子出去做事,很可能便会换个人依附。不过既然你应承了此事,我便尽力施展,总不叫她在船上谈定亲事便是了。”
&esp;&esp;二人边谈边吃,就着咸滋滋的炸卤鸭吃杠头烧饼,有这咸味油香做引子,那硬实的烧饼在口中慢慢咀嚼着,嚼头中更显出了一种别样的甜来,这种有嚼劲的烧饼,不像是南方人爱吃的油酥饼,但却是北方人喜好的主食。嚼了一会,喝一口温水,只觉得再来一根大葱便很有风味了,可惜此时没有,只有外婆菜和红烧蹄髈。
&esp;&esp;路菜为了下饭,做得很咸,一顿是吃不了多少的,饶是夫妻两人都练武,两个食盒内也还余了不少,二人回房之后,黄太太将余下的残肴分给下人们吃,那两个长随早等在那里,此时天色已晚,屋里有个烧蜂窝煤的小炉子,他们将晚上没吃完的烧饼放在炉子边烤得又热又软,沾着筋头巴脑的油汤大吃大嚼,又偷偷地喝几口烫得滚热的烧刀子,黄大人夫妇并不阻止,这些下人夜间只能睡在地板或箱子上,铺盖太薄,那风吹入骨缝,冻得浑身疼,不喝几口酒是很难抵挡的。
&esp;&esp;便是黄大人夫妇,夜里也睡得不舒坦,因为人员多,怕舱内空气污浊,也怕炉子烧闷了出事,因此必须开一线窗户透气,海风夜里直吹进来,也觉得罗衾湿寒,二人只能彼此搂着取暖,第二日起来都觉得腰酸背痛。在船上水还难得,除了主人家以外,下人都是不洗脸的,便是黄太太也只能打一点热水,刚够打湿帕子擦脸便止了。余下的热水还要饮用——取水也要靠水票,是没有得多的。
&esp;&esp;出门在外便是这般艰难,一早收拾停当,黄大人便约着王老爷又去甲板上晃悠了,这样舱内才多些空余,没那么气闷。黄太太去隔壁拜望了王家女眷,因太夫人在,自然打点起礼数来,回到房内也来不及歇一歇,便派婆子去请周小娘子,和她说了半日。
&esp;&esp;周小娘子听她说了这些,虽然半信半疑,但因为信服黄太太的气派,倒也应承了下来。只是不免也诉苦道,“不是妾身不肯出去做工,只妾是在名声上吃过亏的人,名声杀人,犹如毒蛇,个中滋味只有奴自家知晓,不幸又有几分颜色,这便是招祸的根源,自先夫离世之后,村中的青皮流氓便日夜前来滋扰……”
&esp;&esp;说到这里,双目不由红了,也不愿再说下去,只哽咽道,“妾身一介弱女子,又能有什么办法?只能深居简出,防着那杀人的口舌,再者,我这两个儿女年纪幼小,一日都离不得人,实在也是没有办法……”
&esp;&esp;黄太太一生都颇为顺遂得意,自己是最要强的一个人。自然不免小看了他人,原本对周小娘子还有些不以为然,此时见她落泪,又转了心肠,也为她叹息道,“确然如此,这样的麻烦实在难以避免——这船上都是来投奔买活军的人,便是那些买活军的兵丁,多为男儿,对这些事所知也不清楚,你先不着急,等我们到了云县,你若不好问,我来帮你问问,女眷们做工时该如何防止这样的滋扰和议论。”
&esp;&esp;第89章 不可想象
&esp;&esp;黄太太自幼是个要强的性子, 什么事情若是没有到了她的手上,倒也罢了,只要是经过她的手, 便一定要办得旁人挑不出毛病来。只是她越是能为, 反而手中越是无事——他们这些中低层的武将圈子, 内部婚配,很少外娶, 而且女儿照例不裹脚,又习武,因此身体强健,生育上就不太艰难, 她家里虽有一二姨娘,但母亲却一直都是原来的生母,自然也就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后宅阴私事儿。
&esp;&esp;母亲不换人, 这一点在官宦人家中的确是很少见的, 北方官宦家庭中裹脚的主母很多, 凡裹脚, 因为走动得少,身体就较孱弱, 按黄大人给她看的那些买活军教材上的说法, ‘尤其是骨盆, 受到脚骨畸形的影响,会发育得更窄,难产率也就更高’, 所以此时的官宦人家中, 一个男丁一生占用三到四名正妻, 又收用两位数以上的姨娘、丫头是不稀奇的。上层所占用的女性之多, 和下层一妻难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esp;&esp;在这样的家庭长大,孩子最依赖的往往是自己的乳娘,夭折率也是居高不下,乳母在事实上取代了母亲的大部分职责,母亲只是每日见到两三次的朦胧影子。孩子的生产和夭折有时都是同时发生的,一个老爷的后宅里可能先后有三四个女眷生产,而三四个孩子,按现在北方这个瘟疫流行的世道,很可能只有一个活得到成年。
&esp;&esp;按黄太太隐约的了解,这些家庭出来的女孩子,倘若不是特别的愚钝,就是特别的刁钻,知书达礼的也很少见。倘若一个人家中几乎所有女孩儿都识字,这是很涨面子的事,说明这户人家的确很重视子女们的教育,而且对孩子的健康管理也很有一套,没有陷入那种无尽的出生-死亡循环。这在女儿家的婚配中很加分,‘精通养生’。
&esp;&esp;倒是黄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