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你这种商业精英,也会看这种纪录片吗?”
&esp;&esp;纪录片《三十,而立》累计17亿播放量,3200万获赞。后来,创作者李程远根据纪录片出版了实体书《我们生来热烈而自由》,书中文字同样赤诚又现实。
&esp;&esp;自媒体人创作者李程远重磅新作。曾经热血赤诚、满怀期待的我们后来怎么样了?22个故事22种人生。愿我们历经时间的磨砺,仍有找回自已的勇气。原作纪录片《三十,而立》累计17亿播放量,3200万获赞。当当文学新书榜排名9位,开卷2023年11月新书排行榜虚构类no2。
&esp;&esp;卢希安没说话,他知道这个完全是总是无意间在家里撞见陆时在看这些,后面就自已去搜索了一下,过了一会才开口,“为什么三十岁在古代人眼中是如此重要的节点?主要是因为古代人均寿命短,医学受限,生命周期都被压缩加速。以明朝一组数据作为参考,男性平均年龄在544岁,30岁生命过多半,此时不立则晚矣。但现在,人的寿命延长,世界知识爆炸,学习成本降低但学习维度无限扩张,职场竞争激烈,时间完全不够用了。”
&esp;&esp;从这一点来说,三十而立,更像一个伪命题,越接近这个年龄,越相信奇迹不会在某个特定的年龄段发生在我们身上。三十未立的焦虑,除了内在的自我不认同,更多的是外在不认同。上一辈人,在23-25岁基本上都进入婚姻的状态,开始了人生新的篇章。所以,在面对年轻人时,总希望用不屑的态度唤醒年轻人,复制他们的经历。但用现在的标准来看,23岁-25岁处于刚毕业1-3年之间,直接进入婚姻状态是很难完成的。长辈们不能及时更新自已的观念和思维,只能指责年轻人三十未立的人生状态,包括迟迟不进入婚姻、不端正的工作态度、不切实际的梦想等。
&esp;&esp;卢希安看着陆时好像听进去的模样,又继续说道:“28岁前,齐白石在做农活,28岁才正式拜师学艺,转行成为画家;29岁之前,村上春树在经营咖啡馆和爵土乐酒吧,29岁正式写作,后来在38岁那年写出《挪威的森林》……”
&esp;&esp;陆时反驳道:“你刚说的这几个例子是幸存者偏差,很多30岁左右才努力的人一辈子都一事无成。”
&esp;&esp;“但你知道吗?倒霉的人没想过有一天会幸运,幸运的人从没想过自已会倒霉。”
&esp;&esp;“也是,我不可能总是那个倒霉蛋吧。”
&esp;&esp;卢希安拿起马克笔,在陆时右手中指上涂鸦了个数字“30”,抓着他的手让其做着竖起中指的动作,仿佛是在告诉陆时他能理解,年龄不重要,而立是竖起的中指,别太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