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陈景恪这才明白,原来他们一直都记得寒冷期,并为此忧心。
&esp;&esp;这让他不禁有些惭愧。
&esp;&esp;虽然他经常把小冰河期挂在嘴上,但那只是为了游说别人罢了。
&esp;&esp;实际上他自己对小冰河期,并不是特别重视。
&esp;&esp;很简单,大明灭亡的主因并不是气候变冷,而是士绅集团做大,收不上来税导致的财政破产。
&esp;&esp;气候变冷,只是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esp;&esp;满清也同样处在小冰河期,可他们靠着屠刀完成了对全国资源的整合。
&esp;&esp;朝廷能有效的重新分配财富,坚持了两百多年,还创造了红薯盛世这一古代史最后的辉煌。
&esp;&esp;陈景恪之前的种种改革,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隐患。
&esp;&esp;只要大明朝廷的财政健康,面对小冰河期有很多办法可以度过。
&esp;&esp;当然,他也为小冰河期做了一些准备。
&esp;&esp;改良土豆,在黄土高原上种树等等,都能让后世更加从容的面对冰河期。
&esp;&esp;可是,就算没有小冰河期,这些事情他也一样会去做。
&esp;&esp;所以总体上来说,小冰河期只是他用来恐吓别人,达成自己目的的手段罢了。
&esp;&esp;只是没想到,老朱他们竟然如此上心,估计私下没少为此事发愁。
&esp;&esp;这如何能不让陈景恪感到惭愧。
&esp;&esp;但……更多的还是庆幸,庆幸自己小冰河期这手牌打的太好了。
&esp;&esp;宗教为何喜欢搞末日审判?
&esp;&esp;说白了,就是利用末日的恐怖来吓唬人,达到传教的目的。
&esp;&esp;小冰河期在他这里,也起到了类似的效果。
&esp;&esp;他天天渲染小冰河期的可怕,周围的人都受到了影响。
&esp;&esp;随着他个人影响力的扩大,这个影响的范围也就越大。
&esp;&esp;报纸出现后,全国都知道了温寒变的事情。
&esp;&esp;永远不要低估人类的勇气。
&esp;&esp;大家选择保守,那是因为保守至少能带来两三百年的相对和平。
&esp;&esp;这是可以预见到的和平。
&esp;&esp;而改变是不可预知的,说不定下一刻就大崩盘了。
&esp;&esp;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自然会倾向于保守。
&esp;&esp;陈景恪的变革如此剧烈,却始终有一大批人追随,且追随者越来越多。
&esp;&esp;就算是保守派,大多意见也都是可调和的,真正食古不化的老古董只是少数。
&esp;&esp;这其中自然有利益的因素。
&esp;&esp;可永远不要低估华夏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有德之士。
&esp;&esp;他们真的会为了心中的真理赴死,而且还是无数人前赴后继的赴死。
&esp;&esp;大明的这场大变革,史无前例的剧烈,却没有遭遇这种阻力。
&esp;&esp;很大原因就是小冰河期的存在被证实。
&esp;&esp;明知道前方有大危险,选择保守死路一条,大家自然会去寻找新的出路。
&esp;&esp;纵使这条路充满崎岖和未知,也总比走死路要好。
&esp;&esp;老朱、朱标、徐达这些人,表面不动声色,私底下必然是殚精竭虑,在寻找应对之法。
&esp;&esp;如他们一般的人,更是不知凡几。
&esp;&esp;陈景恪的变革,让大家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所以越拉越多的人选择了支持他。
&esp;&esp;想明白这一切,陈景恪既感到开心,又有些五味杂陈。
&esp;&esp;开心的是,华夏拥有优秀的文化和族人。
&esp;&esp;复杂的是,自己一再自我警醒,不要小看古人。
&esp;&esp;但有些东西不是自我暗示几句就能生效的,在潜意识里他依然在戴着有色眼镜俯视古人。
&esp;&esp;他以为是自己的努力,强行扭转了古人的观念。
&esp;&esp;殊不知,是大家看到了危险,选择跟随一次次正确的他。
&esp;&esp;套用一句前世的话:个人作用不可忽视,但万民的选择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因。
&esp;&esp;这一刻,他对那个人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esp;&esp;-----------------
&esp;&esp;回宫之后,朱雄英和陈景恪先是商量了一下民爵的事情。
&esp;&esp;两人都觉得,这东西就是个荣誉称号没必要搞的太复杂,最终确定为三等。
&esp;&esp;第三等为科士,就是在理科有较深研究,又获得一定成就的人。
&esp;&esp;第二等为专士,在某一个方向,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人。
&esp;&esp;第一等为院士,在科学领域拥有巨大贡献,一代宗师般的巨匠。
&esp;&esp;三等民爵,福利待遇对应的是功勋九转的上中下三等。
&esp;&esp;只不过,功勋九转可以代降继承,民爵只能本人拥有不可传承给他人。
&esp;&esp;之后两人就拿着这套标准找到老朱和朱标商议,两人都一致赞同。
&esp;&esp;不过在推广上产生了一点分歧,朱元璋认为应该立即推行,朱标则认为应当缓行。
&esp;&esp;“那种肥料到底如何,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拿到更多数据才能好说服大家。”
&esp;&esp;“况且工匠地位低下,这是几千年的习俗,不是轻易就能改变的。”
&esp;&esp;“我们强行设立民爵,很容易起到反效果。”
&esp;&esp;“我以为不妨先放出风声,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然后再引导舆论。”
&esp;&esp;“等时机成熟了,朝廷再顺水推舟拿出民爵之法,阻力会小很多。”
&esp;&esp;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他的主意确实更加稳妥。
&esp;&esp;陈景恪也赞同的道:“现在理科还处在萌芽状态,真正要迎来大爆发,还需要一段时间酝酿。”
&esp;&esp;“民爵的事情倒也不急于一时。”
&esp;&esp;“不妨按照太上皇的意见,等新式肥料的效果进一步证实,再顺势设立民爵。”
&esp;&esp;“有粮食增产的功绩在,就算在顽固的人,也不敢阻挠此策。”
&esp;&e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