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我的先生啊,就算是进士出身的人,又有几个能跨过五品门槛的?”
&esp;&esp;“有生之年能让我摸一摸六品就满足了。”
&esp;&esp;“况且当地方主官要求异地任职,这与我造福家乡的意愿不符。”
&esp;&esp;行政主官,如县令、主簿、司法官等等,必须异地任职。
&esp;&esp;吏员或者副职,可以在本地任职,但想更进一步也必须遵守异地任职原则。
&esp;&esp;这么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防止士绅做大。
&esp;&esp;见方广津还要劝,他正色道:“先生心意学生明白,非常感谢先生的器重,然我意已决。”
&esp;&esp;闻言,方广津只能无奈的道:“罢了罢了,人各有志,既然你想通了,那就去吧。”
&esp;&esp;刘伯允躬身行礼道:“谢先生。”
&esp;&esp;然后他转移话题道:“回乡之后我会开办书院,教授算学知识。”
&esp;&esp;“若是发现了有天赋的苗子,会推荐给书院,希望先生能给他们一个进学的机会。”
&esp;&esp;方广津摆摆手说道:“说的什么话,你的学生就是书院的再传弟子,来书院进学理所应当。”
&esp;&esp;刘伯允脸上露出喜色,道:“我先代家乡学子,谢过先生……”
&esp;&esp;说话间几人就离开了酒楼,只留下鸦雀无声的一众士子。
&esp;&esp;听听人家说的话,举人出身,起步就是户房主事……
&esp;&esp;关键当先生的还不满意。
&esp;&esp;一股酸味弥漫,像是恰了柠檬。
&esp;&esp;要知道,他们这些考进士科的,四五万人抢五百个名额。
&esp;&esp;好不容易抢到了,两年观政期要去基层部门磨炼。
&esp;&esp;两年后授官,大部分人也做不了户房主事。
&esp;&esp;当然,进士自然也有优势,前几年只要不犯错,升迁是很快的。
&esp;&esp;稍微出点成绩,就能去县里担任主官,踏上青云路。
&esp;&esp;可正如刘伯允说的那样,这五百个进士,能顺利当上县令的又有几人?
&esp;&esp;考中进士就能担任县丞县令的年代,早已经成为历史了。
&esp;&esp;这时,有人幽幽的说了一句:
&esp;&esp;“谁让人家是学算学的呢。”
&esp;&esp;是啊,谁让人家是学算学的呢。
&esp;&esp;再想想几年前,众人更觉得讽刺。
&esp;&esp;当年理学要和算学切割,理学生要把算学撵出国子监,科举也不考算科了。
&esp;&esp;可是现在,随着新政的推广,计官越来越重要。
&esp;&esp;全国各个衙门,都急缺这方面的人才,算学人才成了香饽饽。
&esp;&esp;尤其是国子监和洛下书院培养出来的算学生,更是极为抢手。
&esp;&esp;每天都有大把的人守在两处的门口,征募算学生去本地衙门就业。
&esp;&esp;起手都是主事级别的职务。
&esp;&esp;还别觉得高,不论是国子监还是洛下书院的学生,对此都不是很感冒。
&esp;&esp;他们想走的是科举路线,这样将来的路会更好走。
&esp;&esp;除非是确认科举无望,才会接受地方衙门的征辟。
&esp;&esp;比如刘伯允就是这种情况。
&esp;&esp;说一千道一万,现在学算学的就是高人一等。
&esp;&esp;不服气你可以和他竞争啊,他能做的工作,你要是也能做,你就可以取代他。
&esp;&esp;可惜,进士科就算不懂,蒙也能蒙一篇策论出来。
&esp;&esp;算学不懂就是不懂,蒙都蒙不了。
&esp;&esp;总不能参加工作之后,拿着一份表格闭着眼睛乱填吧。
&esp;&esp;真这么干了,顶头上司怎么想不知道。
&esp;&esp;传到太上皇耳朵里,大概率会认为你在挑衅。
&esp;&esp;那后果……报纸头版头条上写着呢。
&esp;&esp;所以即便心里很酸,他们也只能无奈的接受这个现实。
&esp;&esp;倒是有人在朝堂上说过这事儿,认为有违官吏选拔标准,长此以往会破坏官吏选拔晋升体系。
&esp;&esp;这个后果会非常严重。
&esp;&esp;朝廷倒也没有讳疾忌医,而是郑重的开会讨论,然后下令各地方衙门征辟人才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esp;&esp;不能让滥竽充数的人混进来。
&esp;&esp;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在现实的需求面前,地方官该征辟人才的时候依然毫不犹豫。
&esp;&esp;人家的理由也非常充分,新政要求量化管理,可是我们这没人懂这个啊。
&esp;&esp;向吏部打报告,要求调拨一名计官过来,吏部以人手不够推诿。
&esp;&esp;我们能咋办?总不能工作不做了吧?
&esp;&esp;只能自己征辟计官。
&esp;&esp;然后这些人掉过头就开始痛骂反对此事的官吏。
&esp;&esp;你们在京中享福享惯了,压根就不知道基层的情况啊。
&esp;&esp;反对征辟算学生没问题,可我们面临的问题,你倒是拿出解决办法啊。
&esp;&esp;你们拿不出办法,我们自己想办法解决你们又反对。
&esp;&esp;那要不咱们换换位置?
&esp;&esp;在这种情况下,朝中再也没有人反对地方官征辟算学人才了。
&esp;&esp;对于此事,陈景恪自然也知道。
&esp;&esp;别看他是算学圈子的领头羊,但并不支持这种野蛮式的选拔官吏。
&esp;&esp;他是造系统的人,自然不愿意有人破坏自己造出来的系统。
&esp;&esp;哪怕受益的是他自己派系内的人也不行。
&esp;&esp;可现实让他不得不选择妥协。
&esp;&esp;“先解决有无问题,再想办法完善制度吧。”
&esp;&esp;“说白了,还是合格的算学人才太少导致的。”
&esp;&esp;“朝廷必须开设更多的算学书院,培养更多的算学人才。”
&esp;&esp;“如此才能解决目前面临的难题。”
&esp;&esp;朱标和朱雄英也深以为然,于是就下令在每个省建至少一座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