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04节(1 / 2)

&esp;&esp;“半年,咱只给你们半年时间,必须完成军制革新。”

&esp;&esp;“如果让咱知道谁阳奉阴违阻挠变革,休怪咱不留情面。”

&esp;&esp;“是。”群臣齐声回道。

&esp;&esp;这还不算完,为了配合本次军制改革,朱元璋还将心腹大将派往各地坐镇。

&esp;&esp;冯胜去了应天坐镇;傅有德去了川蜀,顺便负责扫平当地南蛮作乱。

&esp;&esp;汤和去了两湖坐镇;晋王朱棡还在半道,就被命令返回江西大本营坐镇。

&esp;&esp;延安侯唐胜宗坐镇陕西;吉安侯陆仲亨镇山东……

&esp;&esp;天下各地,都有军中大将坐镇,确保军制改革平稳进行。

&esp;&esp;而这一连串的人事任命,也凸显出朱元璋对此次改革的重视。

&esp;&esp;让群臣不敢生出一丝懈怠之心。

&esp;&esp;第279章 自绝于军方

&esp;&esp;军制革新来的很突然,对军队来说是个巨大的震动。

&esp;&esp;但震过之后就没有然后了。

&esp;&esp;朱元璋亲自主持,又派军中大将去各地坐镇,没人敢闹事。

&esp;&esp;部分人有意见,也都是通过正常途径上奏,不敢私下搞小动作。

&esp;&esp;预备役牵扯到了地方,每年二十天的军事训练,是增加了百姓负担的。

&esp;&esp;不过朝廷这几年接连采取惠民措施,百姓得到了太多好处,对此也只是嘟囔两句并没有反对。

&esp;&esp;当然,没有人带头百姓也不敢反对。

&esp;&esp;那么有人敢带头吗?

&esp;&esp;没有。

&esp;&esp;因为敢带这个头的人都没头了。

&esp;&esp;朱雄英亲自主持的军中教化工作,进展也很顺利。

&esp;&esp;为了这项工作,在陈景恪的建议下,在军中增设了一个职务。

&esp;&esp;抚慰使。

&esp;&esp;作为军事主官的佐官,专门负责思想教化工作。

&esp;&esp;百户以上的军事单位,皆设有该职务。

&esp;&esp;增设一个职务,本来是很麻烦的事情。

&esp;&esp;但主持这项工作的是太孙,事情又另当别论了。

&esp;&esp;这个命令被以最快的速度执行了下去。

&esp;&esp;反倒是陈景恪极力主张的文明治军,遭到了普遍的抵制。

&esp;&esp;但没多久,朱元璋任命蓝玉为中军都督府断事官。

&esp;&esp;明朝军制,以中军都督府断事官为五军断事官,总治五军刑狱。

&esp;&esp;蓝玉这个职务,就是最高军事大法官。

&esp;&esp;蓝玉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上奏朝廷,请求恢复军正制度。

&esp;&esp;军正是秦汉时期的军法官。

&esp;&esp;之后的历朝历代,为了精简机构,就将这个职务和别的官职合并了。

&esp;&esp;说白了,秦汉以后就没有专门的军法官了。

&esp;&esp;确实缩小了军官规模,但也让军法的执行失去了规范化和制度化。

&esp;&esp;蓝玉上任后的第一枪,就是恢复军正制度。

&esp;&esp;在都司一级设置军正署,总管军法的执行。

&esp;&esp;朱元璋乾纲独断,直接签署命令恢复军正一职。

&esp;&esp;老朱自然不会反对,因为这都是私下商量好的。

&esp;&esp;恢复军正制度,也是陈景恪的建议。

&esp;&esp;军正署大约相当于前世的军事法庭。

&esp;&esp;否则,以蓝玉的脑子,累死也想不出这玩意儿。

&esp;&esp;一开始大家都没把军正署当回事儿。

&esp;&esp;军法这东西,该怎么执行全看将领的意思,军法官就是吉祥物罢了。

&esp;&esp;然而很快大家就发现,事情好像和他们想的不一样。

&esp;&esp;军正署和抚慰使合作,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文明治军活动。

&esp;&esp;重点打击暴力治军,严禁欺凌、羞辱、残害士兵。

&esp;&esp;一旦被发现,会按照规定给予处罚。

&esp;&esp;严重的上军事法庭。

&esp;&esp;这一下军队就和炸了锅一般,纷纷反对此事。

&esp;&esp;只是掌管军法的是蓝玉,主持教化工作的是太孙。

&esp;&esp;给他们十个胆子,也不敢反对这俩人的工作。

&esp;&esp;他们只能拿下面的士兵撒气。

&esp;&esp;很多军官故意虐待士兵,以此表达对文明治军的蔑视和抗议。

&esp;&esp;然后他们就求锤得锤了。

&esp;&esp;蓝玉直接下令,抓。

&esp;&esp;从重从严处理。

&esp;&esp;上千名军官被处以记过处分,其中不乏高级将领。

&esp;&esp;一百余位军官被送上了军事法庭,其中有七名是将领。

&esp;&esp;这一下整个军方都炸了锅。

&esp;&esp;无数人涌向军正署,试图将人给救出来。

&esp;&esp;还有很多人,跑到徐达等人的家中求情。

&esp;&esp;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治军的,他们何错之有?

&esp;&esp;这些人都是大明的功臣,为什么要这么羞辱他们?

&esp;&esp;然而,这些大佬要么闭门谢客,要么沉默不语。

&esp;&esp;眼见大佬们不肯站出来,很多人都察觉到事情不妙。

&esp;&esp;但事关原则问题,他们不可能退缩。

&esp;&esp;于是弹劾军正署和蓝玉的奏疏,和雪花一般飞向皇宫。

&esp;&esp;面对军方的内讧,文官集团看热闹看的那叫一个开心。

&esp;&esp;不过更多的人充满不解,蓝玉这么做图个啥?

&esp;&esp;不想在军中混了吗?

&esp;&esp;蓝玉非但没有给自己做任何辩解,反而上书弹劾了一名伯爵。

&esp;&esp;此人残害军士证据确凿。

&esp;&esp;大明勋爵法有规定,拥有爵位的人犯法,要先废除爵位才能审判。

&esp;&esp;所以,即便有证据,蓝玉也拿他没办法。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