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他希望这群老兄弟能给他出主意,大家一起来完善制度。
&esp;&esp;找这些人问计,倒不是不信任陈景恪了。
&esp;&esp;而是陈景恪自己的能力也有极限,军制二次改革就是证明。
&esp;&esp;这已经是大明建立以来,第三次对军制动手了。
&esp;&esp;建国二十二年,三改军制,这是什么概念?
&esp;&esp;军队是国家稳定的基石,频繁改动军制,即便是往好的方向改,也会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
&esp;&esp;朱元璋希望的是,这一次大家群策群力,尽可能改的完善一点,至少五十年不用大动。
&esp;&esp;但事实是,除了徐达发表了一些看法之外,其他人并不能给出什么建议。
&esp;&esp;要说他们完全没有想法,是不可能的。
&esp;&esp;毕竟身处高位这么多年,又怎么可能没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esp;&esp;或许是因为不自信,或许是因为怕担责任,或许是别的原因。
&esp;&esp;使得他们不敢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esp;&esp;但不管是哪个原因吧,他们最终都选择了不发一言。
&esp;&esp;朱元璋心下很是失望,将目光看向徐达和朱标,期望他们能给出一些建议。
&esp;&esp;然而两人就算再聪明,也不可能这么短的时间就想出解决的办法。
&esp;&esp;朱雄英察觉到了他的心情,安慰道:
&esp;&esp;“皇爷爷不用着急,国之大事需要仔细思考,大家不可能这么快就有主意的。”
&esp;&esp;“况且现在不是已经找出问题了吗,我们进行针对性的解决就可以了。”
&esp;&esp;“预备役我们已经准备去做了,到时候兵源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esp;&esp;“轮换制度也不难,大不了照搬前朝,军中服役三年休息一年或者两年。”
&esp;&esp;“只要五军都督府合理安排好轮换秩序,不会有什么影响的。”
&esp;&esp;“至于退役制,其实也并不麻烦,我们只要了解哪些人需要退役就可以了。”
&esp;&esp;“首先是老弱病残,其次是军中的滑头……”
&esp;&esp;“退役之后也简单,让他们加入预备役就可以了。”
&esp;&esp;听到最后这一句话,却让众人眼前一亮。
&esp;&esp;退役后加入预备役?
&esp;&esp;徐达忍不住赞道:“好,太孙此法太好了。”
&esp;&esp;“我们最担心的就是这些士兵退役后,失去了约束会成为地方的隐患。”
&esp;&esp;“让他们加入预备役,由地方预备役系统管理,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
&esp;&esp;其他人也纷纷称赞,这个建议确实解决了退役兵的管理问题。
&esp;&esp;陈景恪也不禁点头,对于现代人来说,退役自动进入预备役,这不是常识吗。
&esp;&esp;可是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常识是前人用无数时间摸索出来的。
&esp;&esp;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指指点点而已。
&esp;&esp;如果以前没有退役加入预备役制度,又有多少人能凭空想到这一策略呢?
&esp;&esp;被众人夸奖,朱雄英表现的非常谦虚,再次获得了众人的夸赞。
&esp;&esp;陈景恪心中却不停地嘀咕,这家伙是真会装,心里不知道多得意呢。
&esp;&esp;见孙子如此聪慧,朱元璋心里好受了许多。
&esp;&esp;虽然咱有很多缺陷不足,可咱有好儿子和乖孙子啊。
&esp;&esp;三代人一起努力,就不信治不好大明。
&esp;&esp;他目光看向陈景恪。
&esp;&esp;还有这个一肚子主意的谋士在。
&esp;&esp;比起其他君主,咱的情况已经够好的了,还有什么可失望的呢。
&esp;&esp;想到这里,他心情好转过来:
&esp;&esp;“景恪,咱知道你向来走一步看五步,既然今日提出了这个问题,那肯定是有主意了。”
&esp;&esp;“就别卖关子了,直接说吧。”
&esp;&esp;“今日在座的都是大明中流砥柱,有他们帮你查漏补缺,这次定能制定拿出一个妥善的法子来。”
&esp;&esp;众人都看向陈景恪,目光里充满了尊重。
&esp;&esp;之前他们只听说过,国家大政方针皆出自陈景恪之手。
&esp;&esp;但具体是怎么做的,外人就不知道了。
&esp;&esp;今日终于亲眼目睹了全过程。
&esp;&esp;不是利用皇帝的宠信,也没有什么花言巧语。
&esp;&esp;从历史的角度一点点剖析问题所在,言之有物,让人不得不信服。
&esp;&esp;这是堂堂正正的大道。
&esp;&esp;如果说以前他们还将陈景恪,视为可堪造就的晚辈,现在已经彻底将他当做同等级别的人对待了。
&esp;&esp;陈景恪并没有发现众人目光的不同,见朱元璋将球踢给自己,毫不犹豫的就接住了:
&esp;&esp;“我们借着方才魏国公的总结往下说……”
&esp;&esp;“预备役我们就不说了,五军都督府已经有了策略,直接施行就可以了。”
&esp;&esp;“不过我还是要说一下兵源的问题。”
&esp;&esp;“王朝初期人少地多,百姓基本都能分到田地,在本就缺少劳动力的时期,又有多少人愿意当兵呢?”
&esp;&esp;“光武帝也面临过这个问题,我觉得接下来大明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esp;&esp;“光武帝用流民囚犯充军、招募蛮夷雇佣军等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
&esp;&esp;“但是后果方才咱们也说了,前车之鉴大明绝对不能再走他的老路。”
&esp;&esp;众人皆深以为然,地痞囚犯当兵,那肯定是练不出好兵的,还会败坏军队的声誉。
&esp;&esp;见有人挑大梁,其他人也终于肯开口说出自己的建议了。
&esp;&esp;汤和开口说道:“百姓不肯当兵,是嫌当兵地位太低粮饷太少,提高军队待遇定能有所改善。”
&esp;&esp;这一点大家自然都认同,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esp;&esp;提高福利待遇,再加上军功爵制,定然有大量梦想改变身份的百姓参军,用命去搏一个前程。
&esp;&esp;傅有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