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就算按照朱标的方法,也需要提前囤积大量物资才行。
&esp;&esp;尤其是盐,更要提前囤积。
&esp;&esp;否则到时候拿不出足够的盐,也是全盘皆崩。
&esp;&esp;至于为何不提前允许以宝钞交税,原因也简单,朝廷支撑不住。
&esp;&esp;宝钞这东西已经失去信誉,朝廷通过税收回收,想花出去就难了。
&esp;&esp;若征收不到足够的钱粮,朝廷直接就财政崩溃了,到时候引起的乱子更大。
&esp;&esp;所以不论采取何种方法,都要事先囤积足够的资源才行。
&esp;&esp;以现在的生产力来说,囤积这些物资需要大量时间。
&esp;&esp;盐。
&esp;&esp;陈景恪心中一动,问道:“陛下,不知现在盐场是如何生产盐的?”
&esp;&esp;朱元璋尽管很疑惑他为何问这个问题,还是说道:
&esp;&esp;“沿海盐场为煮盐,四川的井盐据说是用两种卤水勾兑而成,具体咱也不甚了解。”
&esp;&esp;朱标补充道:“听说海边盐场发现了晒盐法,就是将海水圈起来晒干。”
&esp;&esp;“只是此法还不够完善,并未大规模推行。”
&esp;&esp;陈景恪心道好巧,这份功劳拿不到了。
&esp;&esp;从煮海为盐到晒海为盐,是一个质的进步,二十一世纪依然在使用晒盐法。
&esp;&esp;只是他对制盐史了解不多,只知道最开始是煮盐,后来变成了晒盐。
&esp;&esp;但晒盐法是什么时候出现,什么时候普及的,他并不知道,所以才问了一下。
&esp;&esp;没想到晒盐法已经出现了。
&esp;&esp;不过他也没觉得失望,不过是一个晒盐法而已,无所谓的。
&esp;&esp;事实上,原本的历史上,最早关于晒盐法的记录,是永乐年间。
&esp;&esp;彻底废除了煮盐,改为盐田法。
&esp;&esp;按照时间推算,晒盐法应该在洪武年间就出现了。
&esp;&esp;朱标又问道:“你问这个做什么,莫非你懂制盐?”
&esp;&esp;陈景恪摇头道:“臣不懂制盐,不过偶然从书中得知了一种提取精盐的方法。”
&esp;&esp;朱标眼睛一亮,问道:“此法困难吗?”
&esp;&esp;陈景恪说道:“不难,将粗盐溶解在水里……”
&esp;&esp;他就将洗盐法讲了一下,其实就是利用了不同元素的饱和度差异罢了,前世初高中的化学知识。
&esp;&esp;当然,肯定不能给朱标讲什么元素和饱和度,只是给他说,这是从古籍上看到的方法。
&esp;&esp;至于原理,我也不知道。
&esp;&esp;听到此法,不只是朱标,朱元璋也露出兴奋之色。
&esp;&esp;海盐产量虽然很大,却有毒没办法多吃,长期吃也会致人死亡。
&esp;&esp;若只是用水洗一洗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完全可以说一句造福万民了。
&esp;&esp;关键是,精盐价格贵啊。
&esp;&esp;利用信息差,完全可以从盐商和富户那里大赚一笔。
&esp;&esp;本来还在发愁如何筹集物资,这下问题也解决了。
&esp;&esp;朱标夸道:“不错,你又立下了一个大功。”
&esp;&esp;陈景恪谦虚了一句,眼珠子一转,对朱元璋说道:
&esp;&esp;“陛下,臣知道有一个地方盛产白银。”
&esp;&esp;“若开采得当,每年可为朝廷贡献百万两白银。”
&esp;&esp;“且储量巨大,可开采数百年。”
&esp;&esp;第54章 目标,倭国
&esp;&esp;银矿?
&esp;&esp;朱元璋登时就坐直了身躯:“哪里有银矿?”
&esp;&esp;朱标目光也紧盯着他,大明正缺钱币呢。
&esp;&esp;虽然白银流通性不如金和铜,可也是民间默认的钱。
&esp;&esp;哪怕不使用,只是存在仓库里,心中也安生。
&esp;&esp;总之一句话,金银铜越多越好。
&esp;&esp;在两人的注视下,陈景恪一字一句的吐出一个名字:
&esp;&esp;“倭国。”
&esp;&esp;倭国?
&esp;&esp;听到这个名字,父子俩都愣了一下,然后冷静了下来。
&esp;&esp;朱元璋皱眉问道:“你是如何知道的?”
&esp;&esp;陈景恪拿出了早就想好的借口:“臣最喜读书,不论什么书都会翻看。”
&esp;&esp;朱元璋不禁点头,锦衣卫调查里确实有相关信息。
&esp;&esp;从他第一天进学开始,留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好读书。
&esp;&esp;为了多读书,还经常更换学堂。
&esp;&esp;弃学从医之后,也保持着读书的习惯。
&esp;&esp;周围家中藏书的人家,都被他借过书。
&esp;&esp;“臣在一本游记中,看到过相关记载。”
&esp;&esp;“那书中还有一张地图,标记出了银矿的位置。”
&esp;&esp;朱元璋追问道:“游记?叫什么名字,书在哪里?”
&esp;&esp;陈景恪摇头道:“陛下恕罪,那书记载的多为海外之事,有些听起来颇为离奇。”
&esp;&esp;“当时我也只是翻了翻,并未放在心上,书名也记不得了。”
&esp;&esp;“书中的内容,大多都忘记了,只隐约能忆起一些。”
&esp;&esp;朱元璋点点头,倒是没有怀疑他骗人。
&esp;&esp;元明时期,小说这个题材已经得到广泛发展。
&esp;&esp;话本、游记、传奇小说等等,种类繁多。
&esp;&esp;关于海外的小说也有,还不少。
&esp;&esp;只不过这类书籍提起海外,多是一副趾高气昂的姿态,将海外贬低的一无是处。
&esp;&esp;陈景恪看到过类似的书籍,并不奇怪。
&esp;&esp;只是,这种东西也能当真?
&esp;&esp;陈景恪知道他不信,毕竟这么大的事情,靠一本游记很难取信于人。
&esp;&esp;可总不能给他说自己是穿越者吧?
&esp;&esp;“陛下,臣以为此事当有几分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