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亩产量并未达到他所期待的,但由于佃农们管理得当,每亩的收成也有五百斤之多。
十几亩地,收了足有七八千斤的玉米。
看着堆满的粮仓,周疏宁突然有一种热泪盈眶的感觉,他看着那满仓黄澄澄的玉米粒有感而发道:“有了粮食,人就不用担心饿肚子的问题。再加上我们第二茬的土豆,这个冬天,你们至少在我的庇护之下不用担心吃饭的问题。”
周疏宁的整个宁安记已有伙计三千余名,除了这些玉米土豆,还有满仓的小麦和黍米,以及各种杂豆,还有那满圈的牲畜家禽。
身后的伙计们也跟着抹眼泪,从前在北疆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如今跟着宁安县主,终于不用挨饿受冻了。
这是宁安号伙计们的感受,除了这些伙计们,周疏宁还有上万名合作伙伴。
听起来吓人,他自己也没想到,自己在北疆竟有了一万名商户与他合作。
做的全是些小本生意,卖豆腐的,卖麦芽糖的,卖糖炒栗子的,开面馆的,开小吃摊的,卖土豆粉的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数不尽的供货商以及食材供应商,全都在周疏宁这里获了利,养活了一家老小。
如今再往北疆大街上看,往来虽然仍有衣衫褴褛之人,却远没有一年前多了。
一起帮忙晒粮食的长孙清明也忍不住感叹,这大概就是太子妃所说的,只有所有人都过上好日子了,生意才会越来越红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