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240节(1 / 2)

张国维顿时倒吸一口凉气,不是这分明就是来报喜的,明明老范大人是个大功臣,到了李适这里老范倒欠朝廷好大的人情。

果然官字两张口,上说有理,下说也有理,就看这当官的怎么说,今天这是又学到了?

只见李适又说道,

“好了,没有事你就回兵部吧,本官还有国家大事要处理。”

说着李适拿起手中的话本又看起来,这个叫王大治的新科进士写的《鬼怪志》还不错,有点像传说中的《聊斋志异》。

张国维一步三回头看着李适拿着纸张正津津有味的看着,他这是国家大事?

李适当即招来新科进士王大治,最近写小说话本成了新科进士们专研的新方向,有几个写得出彩的人,得到了次辅李大人的召见。

这代表着即将升官发财,这代表着前途无量,这代表着飞黄腾达。

特别是新科榜眼张煌言写得《汉光武帝小传》,写得简直离谱,一点都不尊重史实,简直就是胡编乱造。

但是火得一塌糊涂,整个京师的百姓都爱看,据说当今的崇祯皇帝也特爱看,每天都在催更。

面对李大人的召唤,王大治激动得不能自已,我王大治居然是大器晚成,厚积薄发。

年满五十,头发花白,癸未科进士二甲第十名,想想祖坟都冒青烟了。

王大治一脸激动地来到李适的公房,虽然是李大人的人,这还是头一次见。

王大治毕恭毕敬的行礼,

“学生王大治见过李相。”

李适抬头一看,居然还是个老进士,看样子六七十岁了,居然也能考上进士?

这是给考官送钱啦?真是太无法无天了!不过这个王大治的名字怎么有点耳熟。

“王大治你写得《鬼怪志》还不错,本官看着挺有趣的,这是你写的还是抄的。”

王大治顿时大惊,果然还得是我李大人,一眼就洞穿一切。

“这是学生把民间的一些耳熟能闻的鬼怪故事加工整理后作的话本,没有想到还能入李相的法眼,学生真是荣幸之至。”

李适点点头,《聊斋志异》好像也是民间故事加工整理后成书的,现在居然提前问世。

“本官看你这《鬼怪志》的名字不行,不如就叫做《聊斋志异》。而且你这故事也收录的不是太多,还需再接再厉,把我大明的民间鬼怪故事全部收录进来。”

“还有本官见你一大把年纪了,还一心向学,积极向上。本官提拔你为礼部员外郎,以后把这《聊斋志异》给写好。”

王大治顿时幸福的快要晕过去了,当其他同年还在苦逼的观政,我王大治已经是从五品的礼部员外郎,直接少走十年弯路,果然朝廷有靠山才好当官。

同时王大治对当初为朝廷效力,逼反家乡士绅给朝廷开刀的做法感到十分的庆幸。果然死贫道不如死道友,不然老夫哪里来的如今的机遇。

当然李适根本就不认识王大治,提拔他只是看他一大把年纪可怜兮兮的,而且这《聊斋志异》确实是个好故事,自己不仅今生还是前世都爱看。

新科进士王大治写了一本《聊斋志异》,甚得李大人喜欢,直接提拔为礼部员外郎。再次刺激了新科进士,干得好不如话本写得好。

连一些在朝廷闲散衙门混日子的官员也不由心动,要是本官也写话本,李大人要是喜欢,会提拔本官吧?

李适当即拿着《聊斋志异》进宫面见崇祯皇帝,果然有了话本小说后,崇祯每天放在朝政的时间就大大减少。

见李适来了,崇祯急切的说道,

“李卿,快来快来,最近的话本质量不行啊,没有《汉光武帝小传》有意思。”

李适将《聊斋志异》递给崇祯,

“陛下,您看下这本,臣感觉挺有意思的。”

崇祯当即拿起来,第一篇就是倩女幽魂的故事,曲折离奇,充满故事性。

崇祯满意的点点头,闲暇时打发时间还行。

“不错,这本也很有意思。不过《汉光武帝小传》每天就两千字,是不是太少了,现在正写到刘秀前往河北大展宏图,朕都等不及了。”

李适微微一笑,

“这有何难,臣让这话本的作者张煌言,以后专门在家写作。”

“臣再派两个官吏贴身监视他,要保质保量,每天要是写不出四千字,就不准吃饭睡觉。”

崇祯顿时倒吸一口凉气,

“我们这样做是不是太残忍啦?”

李适淡淡一笑,

“有吗?这不是他的荣幸吗?”

只见崇祯弱弱的说道,

“那能不能让他每天更新六千字?”

小说风靡京师

最近要说京师最火热的便是小说话本,这百姓生活得到了保障,不可避免的就要追求一点娱乐享乐。

这民间耳熟能详的《三国演义》等早就流行了,总给人一种遗憾的感觉。

三国中丞相病逝五丈原,蜀汉大业最终倾覆,三家归晋。

水浒中梁山好汉,最后曲终人散,悲凉凄惨让人不甚唏嘘。

西游记中,曾经不可一世的孙悟空最终还是屈服于框框架架,不复那大闹天宫的意气风发。

不过最近的《汉光武帝小传》真的是火得一塌糊涂,文人们嘴上骂骂咧咧,简直就是胡编乱造,但是还是忍不住的偷看,因为真的爽啊。

根本不用带脑子,看得人欲罢不能,再加上刘秀最终的结局是明了的,也不会让人对结局感到遗憾。

当然京师的百姓也是喜爱异常,很多书太过于高深,根本看不懂。这《汉光武帝小传》就是白话爽文,百姓一下就沉沦其中。

当然最喜爱的是崇祯皇帝,李适特意给张煌言交代要把当今崇祯皇帝给代入进去,以崇祯皇帝的人生经历为背景来改编。

果然崇祯一下就沉迷其中,这哪里是汉光武帝,这分明就是朕。少年丧父,和兄长相依为命,兄长不幸殒命,接过兄长的位置,奋发图强。

只不过这么多年好像有点差强人意,不过现在不是反转回来了么。我崇祯一定也能像汉光武帝一样,中兴大明!

为了弘扬大明的文化,李适就把小说话本流传到民间,果然一下子就得到一心向学百姓的热捧。

不过真的是苦了我们的新科榜眼张煌言,我张煌言是要为大明效力的,干大事的,现在居然沦为了无情的码字工具。

这天李适将张煌言给招过来,只见李适说道,

“大侄子,你的话本写得不错,深受皇上和京师百姓的喜爱。”

张煌言顿时哭丧着脸,

“伯父,侄儿正好想和你说这事,侄儿真的不想写话本了。您不知道,现在侄儿被其他文人谩骂,说侄儿篡改历史,曲意逢迎,胡编乱造。”

李适顿时大怒,你不想写了难道要本阁老写?

“荒谬,你的话本深受市场喜爱,些许人的评论不足为虑。”

张煌言脸色更是难看了,

“伯父,现在不是些许人,而是大量的人,侄儿每日观政都不可避免被人指指点点,反正侄儿是不想写了。”

“连侄儿自己写着都感觉有辱圣贤的教诲,爱谁想写就让谁去写,侄儿现在是宁死也不愿意继续写下去了。”

李适顿时板着脸,

“你等年纪轻轻,一遇挫折便要死要活,日后怎成大器。”

“那好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