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961节(2 / 2)

倘若大明将这两个装甲集群投入到西洲,那将在三个月的时间内推平整个西洲。

当然,这只是西洲各国的估计,但到了现实中,明军推进的速度恐怕会更快。

同时,这场战争也让大明内部知道了各自的短板。

北军的空军和海军不及朝廷,朝廷的陆军不及北军。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士兵的心理问题。

朝廷的大量基层士兵根本不愿意为了权贵作战,所以一旦战争落入下风,他们会毫不犹豫的投降北军,并且在投降过后就能立马调转枪口作战,同时爆发强大的战力。

在北京保卫战中,甚至有三個卫的军队起义来响应北军,给官军将领带来了极大的恐慌。

这种情况让李政意识到,除了锐士以外的百万官兵根本心不在此。

让他们打打防守还行,进攻则是完全的无稽之谈。

当然,对于他们也不能裁撤,一旦裁撤他们,他们绝对会毫不犹豫的投靠其它勤王军,爆发更强大的力量来瓦解己方。

没有办法,战役结束后,李政只能再度向大明直属疆域上雇佣更多的“锐士”。

山南、南洋和朝鲜、日本成为了所谓“锐士”的集中区。

凭借强大的海军,世界上比较重要的海峡依旧掌握在朝廷手中,不过对于北洲和东洲,朝廷的掌控显然下降的厉害。

十月初五,北洲都司丢失北洲山脉(落基山脉)以东的广袤疆域,十八藩王各自占据一块区域。

眼看朝廷没有出兵镇压,东洲的二十四藩王也开始组成联军讨伐东洲都司。

腊月,李政再度征募二十万“锐士”,至此锐士经过几次消耗,数量突破新高,达到了三十二万的巅峰。

八年二月,李樾在李楙的帮助下平定蜀王、鲁王、辽王叛乱。

这期间,李樾麾下兵马在四川劫掠,军纪败坏,唯有李楙所部两万人因为纪律严明而被百姓牢记。

李楙利用战事不断更替军中一些意志不坚定、唯利是图之人,并且重新拾起洪熙年间主管军队思想的军司马制度。

从他接管军队到平叛结束,不到半年时间,整支军队的风气焕然一新。

不仅如此,在没有接受到调令前,他亲自率领军队帮助驻地当地的百姓修建公路、桥梁与房屋,而这些都是洪熙、宣德、景泰年间的军队作风。

往后的明军虽然依旧能打仗,但这种作风却越来越少,以至于当李楙重拾这种作风的时候,他所率军队更是被四川百姓称呼为“子弟兵”。

三月,李政调李樾率军六万进攻云南,留李楙驻守四川。

九月,经过李楙近半年的思想工作和作风改善,他治下四川三万军队风气焕然一新,四川也渐渐恢复到了战前状态。

这期间,李樾进攻云南几次受挫,而广西靖江郡王、代王作乱严重,李樾被调往广西平叛。

十月初二,李政任命李楙为川黔巡抚,兼任平南将军率四川、贵州兵马进入云南平叛。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