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793节(1 / 2)

他们的俸禄是博士五百贯,太学士一百贯,同时研究有了进度还有相对应的赏赐。

太学之中有三千多项课题,累计的奖金高达六千多万贯,是大明朝一年半的财政收入。

当然,如果这些课题都能突破,那别说六千万贯,就是六万万贯,朱高煦也愿意想方设法的发放。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朱高煦鲜少前来太学参观,主要是随着中学学子不断毕业,他们对一些课题的研究已经到了朱高煦回答不上来的程度。

朱高煦只能把握和指点主要方向,但旁枝细节的问题,那就得需要这群人日以复日、夜以继夜的攻克了。

从永乐元年到如今,二十五年时间内,他们研究出了土化肥、黄包车、四轮马车、轧棉机、钢犁、播种机、收割机、蒸汽机、蒸汽机车及配套机械、车床、刨床、磨床等等一百余项大大小小的发明。

除此之外,磁场、磁力等研究都在进行中,对于懂得人来说,这些东西很简单,但对于太学的众人来说,他们需要不断地试错和研究才能得到结论。

朱高煦除了告诉他们各类金属的导电效果外,其它的也提不出什么建设性建议。

“呜呜呜——”

太学之中传来了汽笛声,但不是在陆地上,而是在太学之中那个占地二百多亩的湖泊上。

在湖泊码头上,一艘长两丈的蒸汽轮船正在实验。

它在朱高煦的瞩目下启动,并在湖泊上航行了一圈后返回码头。

虽说已经可以使用,但还有许多技术难题没有攻克,所以距离它真正出现在大海上还需要不短的时间。

朱高煦站在码头上看了半个时辰,最后还是身后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才将他唤醒。

他回过头去,一名武官作揖行礼道:“陛下,肇州侯说这本奏疏需要您亲自阅览。”

“拿过来吧”朱高煦示意亦失哈去接过来,亦失哈也走上前将奏疏接过,并转交给了朱高煦。

朱高煦低头一看,这才发现这是交趾都指挥使司的奏疏,而其中内容主要写了需要拔擢的人名和他们的经过与军功。

在这其中,一个叫做“张祈”的人名死死吸引着朱高煦。

张祈就是朱瞻圻,他以他母亲张氏的姓氏加上谐音名字改成了这个名字,对此朱高煦并不觉得诧异。

他略微感到诧异的,是张祈居然能在下放交趾布政使司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得到了拔擢。

正常的武官起码需要三年才能得到拔擢,而张祈的名字突然被写到这本奏疏上,这很难不让朱高煦多想。

他许久没有询问张祈的事情了,但如果他的军功是真的,那获得拔擢也正常。

“这份奏疏所写的内容是真的吗?”

朱高煦将奏疏递给亦失哈,亦失哈闻言略微疑惑,接过后才恍然大悟,随后颔首道:

“西厂和锦衣卫一直在暗中监督,基本与上述无异。”

“既然无异,那就朱批圈红吧。”听到亦失哈的话,朱高煦脸上浮现笑意。

虽说他常年不在孩子身边陪伴,但孩子能干出这么一番出彩的事情,他心里还是十分高兴的。

亦失哈闻言欲言又止,朱高煦见他这样,不由询问:“怎么了?”

“没有,奴婢就是想问问,一年之期很快就到了,这个时候拔擢也不能待太久,那这……”

亦失哈将想法说出,朱高煦闻言也觉得有道理,略微思考后才道:

“这样吧,让他继续下去,如果明年不能拔擢,那就调往车里任职吧。”

连续两年拔擢,这需要很过硬的军功才能做到。

朱高煦虽然觉得朱瞻圻做的不错,但他并不认为朱瞻圻能连续两年都拔擢。

这般想着,他对亦失哈开口道:“其他几个孩子的事情你也上上心,我政务繁忙,也管不了太多。”

“奴婢领命。”亦失哈作揖颔首,朱高煦也嘴角挂着笑意,朝着太学深处轻快走去……

乱云飞渡

“呜呜呜——”七月,呼声焦躁,当火车拉拽一车车的物资运抵海喇儿城,十余万顶帐篷几乎将肉眼所见的所有草地占满。

身穿胸甲的辅兵驱赶着挽马车将一车车物资搬运马车上,旁边甲胄俱全的骑兵则是在观望四周,尽管他们并不认为有人敢在这个时候对明军发起袭击。

“驾!驾!”

数百名骑兵冲上了一座矮丘,将占地广阔的营盘尽收眼底。

马背上,朱棣颇为自得的捋了捋自己的大胡子:“这次…要毕功于此役!”

在他身后,朱瞻壑抖动马缰上前:“爷爷,这次您坐镇中军就足够了,前军交给辽国公和成国公吧。”

“是啊陛下!”闻言,身后的孟章与朱能作揖开口,然而朱棣却调转马头,扫视了一眼众人,自顾自下令道:

“前军朱能、中军孟章、后军张辅,左掖陈懋,右掖孟瑛,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臣等领旨!”众人无奈,只能应下。

朱棣看向朱瞻壑,想了想后还是将目光投向了朱瞻基:“小子,你率领前军五千塘骑,够胆子没?”

“臣领命!”朱瞻基立马作揖,语气深沉。

见他答应,朱棣这才将目光投向朱瞻壑:“你就节制三千小达子营,护卫我左右吧。”

北上的路上,朱棣已经考校过自己的这两个孙儿了,朱瞻基将兵万人不成问题,朱瞻壑的话领个几千兵马也能如臂使指。

虽说两人已经比较出色了,但对于见惯了自家老二动辄数万人进行运动战的朱棣来说,这次不能与老二一起上战场,着实是一种遗憾。

对于将领来说,三四十岁正是巅峰,而自家老二……

在心底叹一口气,朱棣抖动马缰向海喇儿城走去。

数百骑兵与将帅护卫他前往,而曾经只用作军事的海喇儿城,如今却拥有十数万亩耕地,数万人口和上万座屋舍。

火车的通车,让他们可以在夏秋两季源源不断地获得南方运输而来的资源。

不管是煤炭还是粮食,亦或者是各种香料都应有尽有。

只要有足够的水,再加上后方不断运输的煤炭,大明的铁路完全可以将蒙古人挤压出漠北,而这一战就是将他们驱离漠北的一战。

“前方铁路修建如何了?”

朱棣回到燕然都司衙门坐在主位,询问着负责此事的王戎。

王戎作揖回礼:“回陛下,当下在一边修铁路,一边向西前进,如今铁路已经向西修去五十余里,每个月最少能前进二十里,按照漠北的气候,能修到九月下旬。”

“虽说九月无法修抵捕鱼儿海,但距离捕鱼儿海也不过三百里了,能减轻不少后勤压力。”

王戎身为王义的长子,他在漠北镇守十余年,经验丰富,漠北诸部也都不敢轻视他。

相比较渤海勋臣那些弃戎投笔的子嗣,王戎绝对算得上渤海二代的中流砥柱,能与他相比的也只有孟章的长子孟懋,以及朱能的长子朱勇了。

当然,刨除勋贵的话,地方上依旧有很多亮眼的青壮派,例如毛忠、孙镗、焦礼、曹义等等人。

这次参与北征的主将也基本上是二十到六十岁之间的将领,年纪最大的恐怕就是六十六岁的朱棣了。

不过就他的精神头来说,目前还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对于此战,朱棣颇为自满,毕竟他手下能用的人比起历史上可是多了太多太多。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