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748节(1 / 2)

“是来者不善,但若是利用好了,也能让他继续老实十几年。”

朱高煦摸了摸八字胡,同时开口说道:“让他们看看朝廷在甘肃和宁夏、河套经营的情况,尤其是让他们了解西北铁路,好教他们知晓,帖木儿逾越不了的西域,朕轻松可定。”

朱高煦这话非虚言,只要沙哈鲁不傻,就应该知道半个月投送十几万兵力前往哈密是什么实力。

大明海上的力量他们已经见识过了,这次让他们见识见识陆地上的力量。

“东察合台汗国汗国这些年对我们的防备渐渐加深,这些年屡次要求入贡,显然是在观察朝廷的动向。”

亦失哈开口说道:“西北铁路一旦竣工,恐怕他们会将矛头调转朝廷。”

“调转才最好,若是不调转,朝廷怎么收复西域?”朱高煦摸着八字胡,靠在椅子上自信张扬。

“适当展示实力,才能更好的治理天朝麾下的藩属国们,尤其是东北的那两个家伙。”

朱高煦所指的是朝鲜和日本,而近段时间他们的摩擦也不少。

“朝鲜和日本近来在昆仑洲矛盾越来越大,双方先后三次增兵,眼下朝鲜有兵九千,日本一万二。”

“若是双方打起来,那朝廷是否要管一管?”

亦失哈在询问,朱高煦颔首:“管是要管,但得看情况。”

“朝弱扶朝,日弱扶日,让他们把目光放在昆仑洲,而朝廷转对他们的本土进行商品倾销。”

“我听说,这些年来,朝鲜日本两国多有百姓奔逃进入辽东、隐歧?”

“没错。”亦失哈点点头。

“这是好办法,让两国百姓都向往天朝,那日后一旦他们有不臣之心,天朝也好收拾他们。”

朱高煦靠在椅子上,亦失哈为他斟茶。

抿了一口茶水后,朱高煦才继续道:“老挝的土司不太安定,若不是车里尚不能补给大军,我倒是想着手将当地改土归流。”

老挝的地形主要是高原和山地,按道理来说朱高煦不该投入兵力来对这里改土归流,可架不住当地有澜沧江(湄公河)通航全国。

有了水运,那地形就不再是难题。

老挝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光朱高煦记得的就有煤炭、铜、金、银等资源。

在后世当地之所以贫穷,主要还是因为交通不便,以及技术落后和资金不足,所以无法开发出足够的金银铜矿。

由于地形问题,当地的土司基本没有太多联系,故此拿下这里并同化并不困难,拿下后大明就能海路连接暹罗、甘孛智和占城,能更好的控制这三个藩属国,也能让云南获得南洋的出海口。

相较于老挝,缅甸和孟养等地土司就比较难对付了,必须要采取海陆夹击的形式才能将当地好好收拾。

况且由于平原面积比较大,当地的人口也比较多,同化较困难。

现在铁路通不了云南,便只有用海运来迁移人口进行同化。

在蒸汽机船还没能弄出来前,想要对当地海陆夹击并迁徙大量人口同化还是比较困难的。

当然,比较主要的原因还是老挝土司不听话,屡次袭击车里府的大明百姓。

相比较之下,勐卯一战让麓川治下的土司和缅甸等地土司都清楚大明实力,比较大的土司对大明朝还是比较恭顺。

至于那些小的土司,王瑄也一直在带兵收拾,总有一天能清理干净。

老挝得收拾,起码万象以北的土司都得改土归流,不过不是现在,最起码要等到洪熙十年收支平衡后。

思绪落下,朱高煦将目光看向窗外。

望着窗外春色,朱高煦脑中也想起了朱棣。

思前想后,他还是不愿意让朱棣带着遗憾在榻上离去。

“太上皇这些天还在说北征的事情吗?”

他询问亦失哈,亦失哈也点了点头:“每过一段时间便询问,但都被搪塞过去了。”

“搪塞……”

朱高煦缓缓闭上眼睛,好似养神,又好似妥协。

“若是太上皇再问北征的事情,你就说等东北铁路竣工便可北征……”

狼子野心

“老和尚!老和尚!”五月酷暑间,在朱棣着急的叫唤声中,盘坐在蒲团上的黑袍身影轻微摇晃,却无法起身。

朱棣找到了这身影,快步到他身前扶着他两臂:“老和尚,你不能死。”

“陛下,世人皆有一死,何必执着呢……”

姚广孝声音力气不足,显然已经在弥留之际。

朱棣想要搀扶他回到床上躺下,姚广孝却轻轻摇头,示意不用如此。

“贫僧能活八十有七,已然是上天赐福,陛下不用如此。”

姚广孝说着,脸上挂起一抹笑意:“贫僧早年游历时,相士袁珙说贫僧身若病虎,天性必然,注定嗜好杀戮。”

“现如今看来,他说的倒也不准确,至少贫僧没造太大杀孽。”

话音落下,姚广孝勉强抬头看向朱棣:“陛下,贫僧先下去为您筹谋,且不用悲伤。”

“老和尚,俺不准你……”朱棣话音未落,却见姚广孝含着笑意渐渐不再动弹。

他双手渐渐失去了力气,最后只能看着姚广孝盘坐含笑,佝偻着缓缓向前倒来。

左右僧人搀扶住了他的尸身,朱棣则精神恍惚。

不多时,消息被人传回了宫里,正在批阅奏疏的朱高煦也朱笔一顿。

“可惜了……”

对于姚广孝的离世,朱高煦除了暗叹可惜外,似乎没有什么其它感受。

毕竟相较于渤海的老部下,姚广孝并未帮助自己,反而在永乐朝建立后不断地以隐居的方式淡化自己。

尽管姚广孝说自己若是有吩咐,他便一定会完成,可事实上这也表示了他并不归心,不会为自己主动的出谋划策。

在他心底,他能为之谋的只有朱棣,而非自己。

“下旨,以僧人的礼制安葬少师,追赠少师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赐谥恭靖,赐葬于房山县东北,授其养子姚继尚宝少卿之职。”

从与姚广孝那为数不多的回忆中走出后,朱高煦便在三言两语间操办了他身后的追赠之事。

至于陵墓及神道碑的事情,那还是留给老爷子亲手办吧。

翌日,姚广孝病逝的消息便传开了。

不管是在报纸上还是庙堂上,许多人对他的离世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震动。

毕竟在他们看来,姚广孝似乎只是燕府的一名和尚罢了,唯有曾经的王义、朱能等与之有过接触的老臣前往大明宫,帮朱棣一手操办姚广孝的身后事。

在他们忙碌的同时,刚刚在海喇儿适应了漠北气候的朱瞻壑也接到了他来到军营一个月来的第一个任务。

五月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已经绿意盎然,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支三千人规模的骑兵部队正在缓缓沿着河道前进。

在队伍之中,十余名身穿常服的文官正在马背上走走停停,时不时取出类似洛阳铲的玩意在地表打洞。

队伍里,朱瞻壑时不时看着那群文官,心里却略有骇然。

兴许是为了让三年后的北征难度变得轻松些,四月中旬朱高煦下旨令工部开始分段式考察从鹤城卫修往阔滦海子(呼伦湖)北部鞑靼驻牧地的路况,为修建铁路做准备。

整段路程约一千二百里,其中有三百里位于哈剌温山脉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