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451节(2 / 2)

对此情此景,朱高煦倒是没有慌乱,他原本就没觉得仅凭自己三言两语,就能从南卷诸省手里夺走一成名额,因此见此情景,他主动开口:“那你们以为如何?”

“臣以为,理当南卷一百八十位,北卷九十位,中卷三十位。”

“臣附议,亦或者增加名额给南卷,或者将广东、湖广拨给中卷。”

“臣附议……”朱高煦一开口,群臣便争先恐后的开口要求对南卷增加名额。

他们之所以没有反对三卷分考,是因为他们知道这是朱高煦的底线,不然没有必要提出三卷分考这种政策。

换而言之,政策必须执行,但内容可以商量。

这里的内容,就是各省分配名额,以及各省归属哪一卷的范畴。

为此他们提出了三种想法,不过不管怎么提,始终是南卷占总名额六成,北卷三成,中卷一成。

这种占比与洪武年间科举结果差不多,除了动了手脚的洪武三十年那场科举外,其余都是这个占比。

维持这个占比,南卷各省的利益才不会受损。

“陛下觉得如何?”

朱高煦见群臣的底线已经露出来,便转身向朱棣作揖,并演戏道:“儿臣觉得还是维持原策比较好。”

“这个……”朱棣沉吟一声,群臣纷纷看着他们,尽管知道他们是在演戏,却还是不得不配合。

“南卷人口确实太多,不如定进士额为三百二十位,北卷和中卷不变,南卷一百七十位如何?”

朱棣一开口,便让双方各退一步,南卷占比五成五,其余北卷和中卷四成五。

“陛下,臣觉得可以提升至三百五十位,南卷占二百位,北卷与中卷不变。”

解缙作揖开口,显然他们的底线就是六成。

见状,朱棣也与朱高煦交换了眼神,随后才缓缓开口道:“既然这样,那就定科举三百五十位,南卷二百位,北卷一百二十位,中卷三十位。”

“陛下圣明——”

群臣唱礼,朱高煦见状也眼神示意了鸿胪寺卿。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鸿胪寺卿一声唱礼,可庙堂之上群臣无动于衷。

“散朝……”

最终,伴随着鸿胪寺卿的唱礼声,永乐二年的第一场朝会宣告结束。

朱棣与朱高煦率先离开了奉天殿,在后殿更换冕服为常服后,父子二人没有休息的时间,各自乘坐步舆便前往了武英殿。

道路上,朱棣示意车舆慢些,与朱高煦车舆并行同时开口道:

“下西洋的商货和征讨安南的粮草都处理的如何了?”

“都已经准备妥当,只等过几日船队开拔南下便能运抵钦州。”

朱高煦回应的同时,便看到了穿着冕服前往武英殿的黔国公沐春等人。

两支队伍擦肩而过,沐春等人纷纷停下脚步,对车舆行礼。

待朱高煦他们离开,他们才抓紧跟上。

一刻钟后,等他们赶到武英殿,朱高煦和朱棣已经令人将沙盘抬到了正殿,并为众人准备了桌椅板凳。

沐春、杨展、郑和、王瑄、孟瑛、张辅、瞿能、何福、顾成等熟悉或不熟悉的面孔出现。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